Member-only story
活動主辦單位: Taiwan Data Science Meetup 台灣資料科學社群
講者不放棄的學習精神,一路從商科奮鬥到Google資料科學,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讓自己多嘗試一點舒適圈外的新知,在每一個機會來臨時更接近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工作,不藏私的分享如何把握每個展露頭角的機會,以及各種求職的細節與檢討,用心地將大家的問題也一併回答在QA裡。
為了尋找新的資料科學職涯挑戰,我在 2021 年投了 15 份履歷,面試了橫跨曼谷、新加坡、還有台灣總共 8 間公司,最後獲得 4 間錄取。我將在這次版聚分享這段求職旅程中,同時挑戰數據分析以及機器學習職缺的心得,內容將著重在面試流程,分享我如何準備這兩種不同類型職缺各自的面試題,還有我這次求職犯過的錯誤,希望幫助社群的大家更有效率地達到在資料科學領域的求職目標。
大學時期 :除了財金主修外,還另外去認識資料科學,因此學了 C++、並開始對程式語言 Python 和演算法很有興趣,修了一些跟數學和資工相關的課程。並透過實習和專題來累積學術和業界的經驗,也因為這些專題課程讓自己對資料學習越來越有興趣。
中研院時期 :研讀了很多深度學習和推薦系統的論文,並參與了產學合作計畫,這些經驗對自己後來找資料科學職位的面試很有幫助。
雷亞時期 :經歷了不少有趣的資料分析議題,分析玩家的成長策略,利用各地區國家的廣告投放和收益來做分析,以及量化遊戲營運,利如用相關係數來分析不同玩家的產品。最大的成長是在 A/B Testing 這一部分,當時的公司還未有一套系統,因此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去設計符合公司需求的 A/B Testing 標準流程。
資料科學職涯
Google 將資料科學工作概略分成兩大部分:Product Analyst 和 Data Scientist,主要的差別在於對於專案上走廣度和深度的差別(只是概略分類,不是絕對)。
Product Analyst:取得產品設計者與管理層的第一手商業問題,並提供數據協助快速地做決策。產品類型廣而淺,以平臺和生態系的產品為主,利用分析來了解產品的成長績效,或者分析不同介面的測試。
Data Scientist:比較偏向長期且深入統計學相關的專案。分析題目通常以成熟型的產品為主,例如 YouTube 和搜尋引擎等類型,利用演算法來優化廣告和排名等等。
講者的工作以定義指標和產品 KPI 為主,追求快速且有效回答商業問題;工作目標是要創造改變,將模糊的決策因為你的數據支持而繼續推動專案的前進。
Product Analyst 需要具備商業思維、溝通能力、和專案管理。
定義職涯目前的階段
為何是「第二份」面試,有什麼不同?
第一份工作的面試:偏向 Junior Level 大多是類似填空題的方式面試,比如 Unsupervised Learning 是什麼、舉例使用情境。
Copyright 2020-2024 資料科學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 資料科學協會 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