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科學協會
2024 領航計畫已開放報名,請點擊後查看報名資訊
前往 Medium 閱讀好讀版

海外資料科學家求職分享

此次分享會,我們邀請到兩位講者以 QA 形式與我們分享如何找到中國的工作、以及在中國工作的日常,希望對想到中國工作的讀者們有幫助

講者介紹

講者:馮凱婷 Kai-Ting, Feng,現於上海字節跳動 Bytedance 擔任 Data Analyst。

講者:沈辰禧 Chenhsi, Shen,現於上海 PayPal 擔任 Data Scientist。

講師課程分享
產品數據分析課程: https://hahow.in/cr/productanalytics>
R語言和商業分析課程: https://hahow.in/cr/ranalytics>
R語言和文字探勘課程: https://hahow.in/cr/rtextmining>

大綱

PART1. 到大陸(中國)工作的契機?

PART2. 在大陸(中國)如何找工作?

PART3. 在大陸(中國)面試流程為何?

PART4. 在大陸(中國)工作的經驗分享,與在台灣工作的差異?

PART5. 在大陸(中國)工作的一天,是怎麼樣的體驗?

PART6. 總體(找工作、面試、海外工作)來說有什麼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

PART7. 現場& Slido 提問回覆

KT=Kai-Ting; C=Chenhsi; Jason=Host

PART1. 到大陸(中國)工作的契機?

C:之前的工作是比較偏向乙方的新創,但我自己的興趣是跟網路產業相關的,所以工作快一年之後就開始找新工作。在找工作時其實並沒有選定要在哪個地區工作,只是剛好有機會面試到現在 PayPal 在上海的職缺,面試後覺得這個職位滿適合我的,而且面試了一個多月也覺得滿累,所以當時沒有太多想法,就決定來上海工作。

重新回顧當時為何會來上海的原因(好處)主要是離家近。如果到日本、新加坡搭飛機要 3–4 小時以上,但上海就是搭 1 個多小時的飛機就到了,對我來說就跟在台北工作比較像。

KT:我在學生時代就有想過畢業之後某天要來大陸工作,因為大陸有 14 億人口的市場而且還有很多大廠可以選擇。就像是美國有五大巨頭 FAANG:Facebook (現在叫 Meta)、Apple、Amazon、Netflix、Google(現在叫 Alphabet),大陸的話早期有大家知道的 BAT:百度、阿里、騰訊,那現在當然也有一些新的互聯網公司出來,但台灣的話就比較沒有這麼大的廠。

在新聞媒體上我一直都會看到這些科技巨頭的新聞,我就有想到裡面工作的憧憬,想知道這些公司怎麼成功?怎麼運作?一直以來,我都很想要加入這些公司,或是到別的地方去工作。

總結來講就是希望可以有更寬廣的舞台!

Photo by Edgar Moran on Unsplash

第二個的原因是這邊市場大,可以給你更好的發展前景,尤其這邊人口比較多,從北京、清華層層篩選出來的人才也滿優秀的,我會希望與這些一流的人才之間互相競爭、交流、學習。

最後一個更直接的原因薪資待遇,做相同工作內容,(大陸)這邊可以給的待遇可以給到比較好。

PART2. 在大陸(中國)如何找工作?

C:如果你是找外商的話,Linkedin 應該還是一個比較方便的管道,外商如果是面向全球在招募,在 Linkedin 上面的資訊更新的還滿即時的。

但如果要再保險一點,還是請朋友內推比較有效,但就以我們公司來講,這幾年支付的業務發展得比較好,我自己的內推失敗的機率也是滿高的。我把履歷轉給 HR 之後,HR 評估後會說不太適合,但我覺得朋友的背景已經滿好的。

所以現在也不是說內推就有機會面試,但我覺得至少你可以找到人幫你內推,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

我說的是在上海的情況,但我之前在 Linkedin 上也是會收到新加坡的網路公司的訊息,像是 SEA 他們的獵頭或是 HR 在 Linkedin 都滿積極的找人。

KT:我一開始最容易使用的管道也是 Linkedin 。大陸這邊雖然有很多本土的獵頭公司,像是 boss 直聘、智聯招聘、獵聘、前程無憂…等等,這些大家如果對於投遞大陸工作有興趣的話應該都有聽過。

但這些服務有很大的限制是,註冊需要手機號,你如果沒有飛來當地,辦一隻手機號是無法註冊的,就算你填台灣手機號 +886,大多也是無法註冊,所以對大家來說最平易近人的管道還是 Linkedin 。

雖然外商在 Linkedin 更新比較即時,但大陸本土企業會用領英,在 Linkedin 上更新就沒那麼即時,所以如果想對大陸本土企業主動出擊,用 Linkedin 就比較困難一點。

不過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管道,那就是內推,你要想辦法接觸到這間公司的人,不管是你的朋友或是善心網友。

所謂善心網友就是你用公司名稱在 Linkedin 搜尋,然後發現某某台灣人在這間公司工作,你就厚著臉皮去聯繫對方,說明你對他所在的公司的特定職缺有興趣,詢問對方是否可以幫忙介紹?就多聯繫幾個人,總會有善心人士願意幫忙。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當時我自己的經驗,在 Linkedin 上有接收到一些新加坡的職缺。而我到上海亞馬遜就比較是靠內推的方式,因為有朋友的朋友在亞馬遜工作,就厚著臉皮請朋友幫忙,後來就成了。

Jason(主持人):另外你也可以利用我們社團,因為我們社團裡也有很多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你可以利用這些社團資源找內推,不用擔心好像沒有資源,社團裡面也有很多熱心的人。

C:Jason 說得很好,找工作是一回事,但當你手上拿了 3–4 個 offer,其實滿有必要透過我們的社群 Data Scientist Meetup 去找那間公司或是有待過那間公司的人聊一下,對於選擇要接受哪個 offer 滿有幫助。

PART3. 在大陸(中國)面試流程為何?

KT:我先講亞馬遜,看你投的職缺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流程,我面的職缺是 BIE (Business Intelligence Engineer),亞馬遜的 BIE 涵蓋的範圍其實滿廣的,包含 BA(Business Analyst)、DS (Data Scientist)可能都有包含。

我經歷的面試流程先跟 HR 先聊,確認你本身基本盤沒有問題,再來會考 technical assessment,考的是 SQL,接下來會跟你直屬主管聊天、問問題。

最後是最著名的 loop interview,就是會有五個人,每個人跟你面試一個小時,問的內容就是亞馬遜最著名的 leadership principle,之前 14 條現在變 16 條的領導力原則,每個人會被分配到 1–2 條的準則,他們會看著題庫問你問題,針對一個問題問很細,無限展開地問下去。

亞馬遜面試會經歷以上這些階段,所以面試流程是比較長的。至於到底多久,還是要取決部門缺人的程度。當時我的部門極度缺人,大概就是 2 週,但我有聽過 1 個月,甚至更久。

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字節跳動這間公司的面試流程是出了名的快,因為他們在一個成長非常急速的狀態,人才也是招募得非常快,所以從起點:我接觸到這個機會(還沒開始面試),到確定錄取大概就過 2 週,中間過了 3 關。

第一關直屬主管面試,面試內容就包含技術測驗:SQL 或是 Python,第二關就是跟部門主管面。後面就看每個人情況,如果面試官覺得你夠格了,就直接錄取。

但有些人會進到第三關、第四關,會有不同的人來問不同面向的問題,不過後面就不是技術測試,就只是問問題。

C:我在上海 PayPal 面試流程跟在亞馬遜比較類似,一開始會接到 HR 電話,可能 30–40 分鐘聊一下你的背景。接下來就是你的直屬主管跟你聊大概 45 分鐘左右,主要聊你的履歷內容。

接下來就會是占半天時間的面試,會有 3 個主管(可能是主管的主管,或是其他團隊的主管)連續與你進行面試,內容會是技術、business sense、針對你的履歷再深入了解,這邊就會聊的比較細。

不過就把握一個原則,履歷裡面有寫到的內容,你都要當成加分項,要好好回答,一般來說通過這幾關,就可以確定能不能拿到 offer。

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兩年半前)又被安排了一關,就是跟團隊 senior member 面試,不過這個面試面完我覺得就差不多確認錄取,因為其實也沒聊什麼,有問面試官為何多加一關,面試官也不知道。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h

這整個流程跑下來也大概一個月左右,所以建議大家如果要找工作,有心力的話一次面多間一點比較好,如果一間一間面,第一間面完沒有上的話,又要重複兩三間很長的面試流程,會覺得心很累。

有時候沒有錄取不是你的問題,有可能是聊過後覺得不適合,或是這個組有其他的考量,所以建議大家一次可以多投一點。

面試的速度跟篩選的條件其實跟你面試的組,或是當時公司的狀況很有關係,所以也不用去比較說「為什麼我面比較久」或是「面試某個崗位,有的人上了,但我沒有」。其實外部的因素有很多,大家就是好好把握每次面試有些收穫就好,不用得失心很重。

Jason(主持人):那最後找工作跟面試部分有什麼建議給大家?另外了解你們是有飛到當地面試?還是視訊面試?準備面試或是面試過程,有什麼特別的訣竅可以跟大家分享?

C:我當時還沒有疫情,有被要求要飛過去面試,但因為我還在上班而且也沒什麼假了。

另外我沒去過上海,需要訂飯店、機票,還要跟公司說明,就回覆 HR 請對方給我 1 週的時間準備,但 HR 就說太久了,而且面試官有些在美國,所以最後就全部改成線上面試。

疫情之後,現在我就沒看過有人來公司面試,應該全部轉線上,不用擔心還要飛過來隔離的問題。

KT:我這邊也是遠端面試的。

PART4. 在大陸(中國)工作的經驗分享,與在台灣工作的差異?

KT:我覺得台灣比較注重 team work,然候大陸這邊不管是外商或是本土都是比較個人主義,偏向 individual work ,一個人就負責一項東西。

大陸可能比較有狼性或是強調個人,所以就很取決於你的同事,有些同事更強調個人主義一點,就會比較藏私,或是會有比較負面的競爭。但有些同事比較 nice 的話,共事起來其實就還好。整體來說比起台灣的競爭還激烈一些(激烈滿多的),大家真的有一種狼性的感覺。

Jason(主持人):那你剛來的時候有沒有哪些不適應?那你是怎麼克服的?

KT:其實一開始會有一些不適應,不會那麼大的衝擊,但有覺得說:「我們不是同一組嗎?為什麼你不願意幫我」,會有這種無力感。

後來因為現實狀況就是這樣,可能就得額外花時間自己去鑽研相關的項目,或是想辦法偷學,去找對方的 code 來看。

Photo by Mohammad Rahmani on Unsplash

Jason(主持人):辰禧這邊呢?剛到大陸有什麼特別差異?

C:我覺得我的體驗算是正面的,因為我們公司的氣氛是比較注重合作的,大家會比較願意互相幫忙,即使想要罵人,也不會真的說出來,我們公司是比較崇尚這種氛圍。

對我來說比較特別的體驗是 PayPal 在上海就快 2000 人,其他地方相對不會有那麼多同事。

在 diversity 部分我覺得也不錯,雖然我們在上海,但我們不會只做中國市場的業務,我們做的業務是面向全球的,所以跟我合作的對象從美國、印度、以色列、愛爾蘭的同事都會有,就看我現在在哪個專案上。大家又是崇尚和樂融融的氛圍,所以我覺得工作的體驗還不錯,這是公司整體文化。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但如果看本地的文化,我們 site 還比其他 site 的同事認真、有狼性一點,我觀察國外的同事就比較 chill,即便我們已經崇尚這樣比較放鬆的文化,還是會有些人很拼。

我自己比較佛系一點,所以我覺得這個對我的影響比較小,但如果你是那種力爭上游,或是對自己的職涯有設定一些具體的目標,你可能會被捲進這個打拼的氛圍裡。我覺得也沒有不好,就看你適不適應?喜不喜歡?

PART5. 在大陸(中國)工作的一天,是怎麼樣的體驗?

KT:我現在在字節負責的是海外的業務線,海外主要是美國,其他地方像歐洲或日本…等也會有,工作的一天裡會像辰禧剛剛提到的,會有一些跨國的會議,我這邊簡單介紹一下我工作的一天。

在字節其實就是工作即生活,兩個是融為一體的。早上 9–10 點的時候,食堂就會供餐,可以去食堂吃早餐。跟美國的會議因為時差的關係,有時會安排在 9 點,然後 10 點就開始工作。

12–2 點是午休時間,食堂會開放午餐。但因為海外比國內更快速滾動的事業線,所以可能 1 點就回到位置上開始工作。

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字節跳動它在 2012 年才成立,在不到 10 年的時間就打造出抖音、TikTok 這種世界級的產品,抖音的日活躍用戶就 6 億,TikTok 的月活躍用戶 10 幾億,新聞應該都有報導。

所以字節跳動是個節奏非常非常快速的公司,業務上經常會有方向上的調整,或是組織的變動。可能我開完會,但後來業務方向又調整了,底下所有的 data pipeline 可能就要跟著調整,所以會花滿多時間做這些調整。

到下午當你感到筋疲力竭的時候,會有人推著餐車到你的位置旁,就是下午茶來了!接著可能是會議,或是處理專案項目裡所有需要的數據支援,包含數據分析、建模…等等都會碰到。

晚餐是 7–8 點,食堂會有晚餐,如果不想吃食堂的飯,也有盒飯或是輕食可以選擇,晚上再繼續工作一下。9 點會到公司內的健身房運動,或到公司裡的郵局領包裹。

一般互聯網公司 9 點或 10 點之後打車是可以報銷的,但字節比較晚一點是 10 點,會有 2–3 成的人 10 點前離開公司,然後 5 成的人會在 10 點打車回家。回家以後可能試情況再加班一下,就結束了一天。

Jason(主持人):我聽完第一個印象是工時好像有點長,但福利好像也不錯,辰禧你這邊的狀況是類似的嗎?

C:如果是 2 年前的話,我的一天會跟現在滿不一樣的。

因為現在公司是全部 WFH(Work From Home) 的狀態,就是有可能與你共事很深的同事,走在路上你會完全認不出他,不是因為他平常在公司穿的很邋遢,是因為你根本沒機會看到他長什麼樣子。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我的一天是 10 點開始,因為 WFH 的關係,我起床時間會逼近開始工作的時間。我比較習慣在公司上班,所以我可能中午自己在外面吃完飯之後,1 點多到公司後就開始工作。

但即使我到公司,開會也不會跟人面對面開,因為對方不一定有來公司,而且公司也鼓勵線上開會。下午的話就是看會議跟工作的狀況自己去調整,大概 6 點多會去吃個晚餐,回來再做事到 7 點半之前會離開公司。

我的行程就比較精簡一點,但我覺得凱婷分享的一天,對大部分在上海本地的互聯網公司,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flow。你會在公司吃早餐、午餐、晚餐,然後健身、社交…等在平日的話應該都是發生在公司裡。

Jason(主持人):凱婷妳之前在亞馬遜也是差不多的形式嗎?還是外商跟本土其實滿有差異的?

KT:差太多了,完全不一樣,工作時長不會到那麼長。之前在亞馬遜也是比較 cill,起床時間跟辰禧差不多,起床後開始工作,也是自己決定要不要到辦公室,外商沒有附三餐,就自己吃飯,工作節奏也沒那麼快。

大陸的人如果去外商的話,應該就是想要 work-life balance,才會去外商,所以下班時間不會到那麼晚,排除特殊情況,平均來講大概 6–7 或是 7–8 點下班。

PART6. 總體(找工作、面試、海外工作)來說有什麼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

C:我自己的建議是在找工作的時候,要找到對的衡量基準,需要把所有條件都攤開來看。

舉例來說:在大陸的薪資給的比較好、或是有比較多網路企業的選擇,但在台灣其實也可以找到很高薪的工作,像是在台積電、聯發科,以同樣的年資,可能給的比大陸互聯網公司或網路企業還多。

就是看個人的志向,如果你是對網路產業有興趣,或是像我們今天的主題,你是要做資料科學相關的事情,確實這邊的機會比較多的。

在最後選擇 offer 的時候,也不能只看錢,還是要看公司與個人的熱情、喜歡的方向跟有沒有完全匹配。

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因為如果你是選擇外商公司,或是你是 senior 來這邊發展的話,你拿到的 package 裡很大一部分是公司的股票,那你就很難跨公司去比(薪資),因為你不知道 1–2 年之後公司的股價到底哪間多?哪間少?

有可能你跳來新公司,但新公司股價跌,原公司股價漲,其實你這樣跳,就並沒有那麼多加薪的空間。所以我覺得第一個要考慮的還是,你喜不喜歡職位要做的事情,跟喜不喜歡這間公司本身。

最後就是疫情期間,台灣跟這邊都是控管的最嚴的地方,所以也要考慮一下機會成本,比如說:現在來回上海跟台灣的話,隔離的成本大概 10 萬台幣左右,再來就是心理的負擔,其實隔離的精神壓力滿大的。這些都是你找工作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成本。

要提醒的是:不要只是看到這邊好像有很多工作的機會、很多不錯的公司,好不容易面試上,就來了,其實要考慮的面向滿多的。希望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都可以想清楚,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再私下找我討論。

KT:辰禧把大概要注意的都講完了,我這邊講一些其他面向。大家會想要轉職,可能是沒有那麼喜歡現有的工作,但有一個建議是:就算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要把它做到最好。

原因是我碰過幾個人,包含我自己在有面試機會時,不知為何,面試官就是有些間接的關係(可能認識你同事),可以知道你現在工作的表現,這個算滿直接的會影響到你面試成功的機率,可能有 50%。

像我當時在面試字節跳動,我未來主管就有些 connection 知道我亞馬遜的同事,他是找亞馬遜 3–4 個同事來打聽我的工作表現,最後我錄取上,這是一個正面的案例。

Photo by Volodymyr Hryshchenko on Unsplash

我也有遇過負面的案例,可能面試還可以,但一被打聽完,就發現他現在的工作表現或是工作態度不佳,offer 最後就沒有拿到。所以大家不管在未來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現在的工作不管你喜不喜歡,還是要交出一個好的成績。

第二個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台灣人如果直接來到這邊工作,manager level 在職等上可能會降一階,舉例來說:我比較沒有看過在台灣當 manager,來這邊可以直接當 manager 的。

因為在大陸這邊如果要找 manager,還是會要求有大陸本土的經驗,不一定是本土企業或是外企。因為大陸的市場實在太特殊了,很多東西都有自己的規則跟體系。

所以建議來這邊還是先找 IC(Individual Contributor)缺,比較容易。先找 Top IC 缺,在這個崗位上先升到 manager ,再去跳槽 manager 缺,這樣是比較容易的。

最後一個分享是,台灣人過來可能會有文化上的不適應,我建議來這邊可以先加入外商,會滿有效的緩和很多。

在外商雖然你開會都用英文,跟國外的人開會,但身邊的同事可能都是大陸人比較多,平常就會有各種方面的激盪,可以讓你緩和一下。

然後再到本土企業工作,不管是互聯網或是其他企業,落差感就不會那麼大,你就更容易接上他們的工作節奏。所以英文還是算很重要的一環。

PART7. 現場& Slido 提問回覆

 ** _Q:面試的時候有需要刷 Leedcode 嗎?是只要刷 SQL 還是要刷演算法到 Medium?_**

C:我覺得 SQL 是滿必要刷的,畢竟 SQL 是一個 must。Python 的演算法我覺得要看 team 跟看職位,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拿到面試機會時,可以跟 HR 確認一下。

如果你對工程的缺或是商業的缺都可以接受,Python 還是可以先準備起來,就算面試沒有用到,工作的時候也會用到。但如果你確定要走比較商業的方向,我覺得 SQL 就滿足夠的。

KT:剛剛辰禧講可以問 HR ,但我也有遇過 HR 可能拿捏不好講或不講,然後保守起見就部會透露。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要找 DA(Data Analyst )的職位, 我建議可以直接搜尋目標公司考過的題目來練習 ,相較刷 Leedcode 這樣做會更直接。

 ** _Q:Technical interview 除了 SQL 之外,會有 A/B testing、Machine Learning、Product case 的關卡嗎?比例如何?_**

C: 我當時沒有被問到 A/B testing 的問題,但是 Machine Learning 的演算法細節是有被問的,product case 也問的滿多的 ,像是一些風險控制的場景,像是信用卡詐騙、異常行為偵測,面試 Data Scientist 時 case interview 滿多的。

KT:我覺得要看你投的部門職缺的內容,假如你投字節,我們不同事業線底下會有自己 data 的人,可能有些部門就是專門做 A/B test,那就是一定會問 A/B test。

像我不是在做 A/B test 就也不會問,其他問 Machine Learning 的話,沒有特別相關的問題,就只有履歷上有才有問一些細節。

 ** _Q:想詢問薪資待遇的差別?_**

C :我個人的理解是外商的月薪滿普通的,年終跟股票發的比較多 ,最近一兩年股票基本上都有漲,所以這方面比較好。上海的房租是略高於台北,生活費部分,我覺得差不多,還是看每個人想要怎麼過。

不過你說如果想靠月薪存到很多錢,我覺得不太容易。加上我一天到晚就回台灣,有隔離的成本要支出。

KT:我也是覺得看你要怎麼過,因為在上海生活成本可以差很多。租好一點的住處,換成台幣一個月可能到 2.8 萬,租普通一點的住處,一個月租金可以在 1 萬台幣以下,所以就是看你自己的狀態。

外商跟本土企業的薪水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我自己覺得外商薪水比較 humble 一點,本土互聯網就比較敢給,你如果跳槽到本土互聯網的話,漲幅是很可觀的 ,所以這部分我覺得還行。

C:除了股票跟年終要靠你自己談, 我自己亂抓工作個 2–3 年,月薪在上海大概 10 萬出頭台幣,大概可以是一個基準,然後加股票、年終 ,你一年可以領到 20 個月也不一定。單論月薪的話,不會給到超級多,讓你覺得很富足的感覺

 ** _Q:可以遠距工作的嗎?遠距工作的機會多嗎?_**

C: 外商 global policy 幾乎都是支持遠端工作 的,但實際還是要面試到最後跟用人主管去聊。

因為每個組的老闆習性不太一樣,像我們公司有很多組是完全不要你來公司,連老闆也不來。但像我老闆是很愛來公司的,最近老闆有默默地希望大家每週可以抽 1–2 天來公司。

KT:外商的確可以 remote work,但 本土企業的話其實都還是進辦公室,不太支持 remote。

 ** _Q:在當地有沒有參加什麼交流組織?_**

C:我只有在參加 台大校友會、政大校友會的活動 ,我跟凱婷也是在校友會認識的。其他比較專門的活動就沒有參加,因為我還有其他休閒愛好。

KT:我也是校友會為主。

 ** _Q:如果是 new grad 在大陸找工作會是什麼樣的場景?_**

C:我可以先快速回答一下,我們公司是有 專門給 new grad 的 program ,所以 new grad 在各個組都是有 headcount 的。

KT:我們這邊是沒有每個部門都要有校園招募的崗位,沒有特別聽說,但在 畢業季的時候有校園招募流程,可以跟著畢業季的時候丟履歷 。我基本上覺得 new grad 在大陸找工作不是什麼大問題,不用太擔心。

 ** _Q:過去沒有 Data 的相關背景或實習/正職的工作經驗,想找第一個跟 Data 有關實習,有什麼建議?_**

C:我建議你可以分階段,先預期學生時期找 2–3 個實習。在沒有經驗時,可以不要把目標設定在 Top-tier 的公司,第一個實習找偏 BA(Business Analyst)的職缺開始。

因為 BA(Business Analyst) 的職位,通常也不會很要求你有什麼建模的經驗,你可以將履歷跟面試準備聚焦在「怎麼運用現有的資源對特定商業問題作出假設」、「怎麼運用現有的資源去分析,然後做出可行的決策」。

舉例來說,你過去的經驗是跟行銷比較相關,就可以強調在「行銷的商業場景」下,你是怎麼利用內部或外部的數據去做決策。

然後在第一個實習時,可以更主動去爭取過去沒做過的項目,像是建模或其他,有經驗後,下一個實習就可以找更偏 DA(Data Analyst) 或是 DS(Data Scientist)的職缺。

KT(補充):你可以在履歷上寫 data-driven business strategy之類的,但也不要過度包裝,不然被面試官問細一點時,你會沒東西可以講。

 ** _Q:讀數據有關的研究所,對未來的職涯是否有幫助?_**

KT:如果你已經很確定未來要走 data 這一塊,那你去念研究所是 ok。

不過因為 data 有很多領域,如果你未來目標是要走 BA(Business Analyst)或是 DA(Data Analyst),其實念什麼沒有差,我自己覺得都可以。

因為我身邊的同事也都不是本科, 有些人可能是在 business team 為了要發現一些商業痛點,發現沒有 data 的技能無法往下鑽,因而才去 pick up 相關的技能,所以研究所也不一定要。

但如果你是想 DS(Data Scientist)的話,我自己覺得研究所念相關科系比較好。

當然如果你有念研究所的話,找第一份工作時,有敲門磚會比較容易,因為大家現在可能要求要有研究所才比較好找工作

C: 我們公司現在如果是 new grad 的話,現在都是要求要有研究所的經歷,至於哪個領域的碩士生就沒有特別要求。

我覺得最近這 1–2 年 data science 的領域變得很競爭,跟我們剛開始入行的時候不太一樣,所以這塊我可能不太了解哪一個領域對於找工作比較有幫助,但我們公司是有要求碩士學歷的。

 ** _Q:從實習生開始進入 data 的產業會不會對以後轉正有影響(薪資福利方面)?_**

KT: 以字節跳動來說實習生跟正職是沒有待遇上的區別,正式員工逢年過節會拿到的禮物實習生也會拿到,很多時候實習生也會獨立負責一個項目。

舉例來說:我去聯繫資料倉儲的窗口,可能就是實習生,但如果他沒有表明自己是實習生,我是不會知道的。

實習生待遇部分我不太清楚,但以字節這種財大氣粗,跟整間公司的工作量來說,實習生跟正職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有滿多的同學是還沒畢業就先進來卡位,畢業後就直接轉正,這也是他們滿常見的 practice。

C:我的印象是實習生在大陸的待遇是滿差的,(凱婷補充:要看公司,會差滿多的)。

實習生會有負責的項目、會進入不同的專案,所以我覺得是滿好認識這個領域的機會,不過應徵實習生的難度也滿高的,沒有比找正職簡單。

 ** _Q:想詢問兩位是怎麼確定要在哪個領域擔任 Data Analyst/Data Scientist?然後工作中最喜歡跟最不喜歡的地方是什麼?_**

C:第一個問題我也還在摸索。舉例來說:我們組是比較工程跟分析各半,或是工程比較多的組,一開始來的時候,我覺得很不錯,可以練習寫程式,跟不同工程師交流,接觸到更多架構的東西,但我到現在做了 2 年半之後,我發現我好像並不是那麼喜歡。

或是風控(風險控制)一開始是我覺得比較特別的領域,的確有很多東西可以探索,但我現在也會思考之後轉別的領域,是否會有影響。

對我來說要在哪個領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有這樣的思考是好事,代表你對自己的職涯可能會有新的想法,能夠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越來越知道自己不喜歡,可能會比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還重要。

第二題現有的工作喜歡的地方就是 diversity 這塊其實滿好的,你可以跟不同 site 的人交流,你接觸到的業務也是 global 的,並不侷限於某個市場。

不喜歡的部分是現在全然的 WFH,很多活動都取消了,就很不熱鬧,沒有年會、社團、team building,現在連座位都沒了,之前公司一人發一個紙箱叫大家把東西帶回家,很像被裁員,很搞笑。

WFH 當然是提供很多彈性,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應,之後你轉職可以列入考慮。

KT:第一題我跟辰禧是相反的狀態,辰禧一直都在風控領域,我是有切換過。

我一開始在國泰,用產業來講算是銀行業、金融業,負責的產品線是接觸產險、人壽相關。當時會有點擔心,金融業領域的 domain 滿特殊的,其他產業或公司可能不太會用到,最初有點小擔心在這邊做久了,會不會一些知識沒辦法轉移到其他公司去。

但後來有機會到了亞馬遜,又是另外一個產業是跨境電商,然後又因緣際會到字節跳動,現在比較是跟廣告有關的。

所以我算是有在跨領域,好處是經歷多元,壞處可能是 domain knowledge 不像辰禧那樣 solid。

我自己現在也在想,廣告算是在大數據應用上最成熟的一塊,有在思考是否之後就專注於這個領域,這是我也自己在摸索的議題。

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不用做簡報,之前在台灣的時候工作上有非常多時間都在準備簡報,但是亞馬遜或是字節跳動的企業文化就比較樸素一點,通常都是用 word 文件檔的形式進行溝通,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點。

不喜歡的點是字節跳動的節奏是真的很快,尤其我海外跟國內的業務都有做,所以在 24 小時之內,會輪流被大陸時區的人、美國時區的人、日本時區的人打擾,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會收到訊息,而且每個團隊都會覺得自己的優先級最重要。

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下,其實會處於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我大概加入字節跳動不到 3 個月,但是就滿能感受到這方面緊張的步調,這部分我也還在調適中。

筆記手:Lavina Lu
校稿:Tzu-Yi Yen

👉 歡迎加入台灣資料科學社群,有豐富的新知分享以及最新活動資訊喔!

社團法人
資料科學協會

立案證書字號

1090070264

Copyright 2020-2024 資料科學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 資料科學協會 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