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領航計畫已開放報名,請點擊後查看報名資訊
前往 Medium 閱讀好讀版

過去 20 年資訊科技與台灣產業的變化 #資訊世界

一個10的次方倍的世界

講者:Ian Tsai,Software Engineer@Smart News US

活動主辦單位: Taiwan Data Science Meetup 台灣資料科學社群

講者介紹

Ian 具有豐富的台美兩地工作經驗,在台灣時曾於數家新創公司擔任軟體開發10年,除了做開發以外也曾做過 Hiring manager、Software consultant。2015工作的新創公司賣給了 LinkedIn之後,便移動到美國,在 LinkedIn 擔任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現在則是在 SmartNews US 擔任News Platform 的後端開發。他平常喜歡觀察台灣美國兩地的新創公司,希望有天能貢獻自己的經驗幫助台灣的團隊在世界的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前言

這次演講 Ian 分享的主題很特別。不只是個人從台灣到矽谷的職涯,而是透過這20年來對資訊產業的成長、對台灣產業的變化的觀察,在這變化快速而無法停下腳步的年代,透過他的經驗與眼界高度,為大家總結每個資訊產業工作者都值得深思的職涯發展策略。

台灣之光 — 硬體製造

台灣世界級的產業,一直都與跟硬體製造有關。而這類相關技術最早都是由美國技術轉移而來,半導體業初期的特性就是起始的技術門檻相對可及但所需的生產資本十分龐大,諸如人力、土地、天然資源,是一門亟需規模化的產業。歷史來到 2000 年,IC Design House 的興起,台積電與聯發科獨特的專精代工與設計的模式,更是讓台灣硬體製造蓬勃發展,這長年的歷史積累固然造就現在的台灣,但也造成資訊科技產業的從業人員,在取得人才與資源分配上會遇到一些考驗與世代斷層。

參天巨樹旁的矮樹 — 台灣資訊系統產業

2001 ~ 2003 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對台灣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 國外資訊業公司陸續爆發破產倒閉潮,台灣的軟體新創也因為失去資金來源而倒閉,整個網際網路相關資訊產業因此而沉寂了兩三年。更不幸的是,2003 ~ 2009年適逢中國的崛起,加上2008年股票分紅費用化,造成當年台灣最優秀的資訊科技人才們紛紛選擇轉往硬體產業或是前往中國發展。

資訊科技人才轉做硬體產業以及外流的現象,也導致台灣的資訊科技人才出現了斷層缺口,而其影響持續至今 ; 缺發一個世代的本土軟體人才,台灣在包括數位轉型、產業轉型上的領域,有經驗的中高階主管於是供不應求。

The world of Order of Magnitude

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的積累開始爆發。

從 2004、2005 年開始直到現在,許多科技領域的進展一日千里,呈現十倍甚至千倍的增長 ; 尤其在2007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的積累開始爆發。

SI 產業蓬勃發展,刀鋒伺服器、SOA、IAAS、PAAS、SAAS與那些年代大家經歷過的各種Slogan 滿天飛,而 各式各樣的量變也產生了質變

以瀏覽器技術與手機為例:

瀏覽器技術與行動裝置的歷史發展

2007 iPhone 釋出,以Safari 做為預設瀏覽器

2008 Android 第一個商用版釋出 T-Mobile G1(HTC Dream),以Chrome 做為預設瀏覽器

Performance 上,從 Crome 第一次正式 release 出來到 2012 年,跟 IE6 的差距從幾十倍一直增長到千倍的差距。

在這樣的時期,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就此展開

除此之外 App Store 跟 Google Play 在Smart phone的市場在這十年間更是成長了十倍,一再體現 Order of Magnitude 的世界。Smart phone 的急速發展亦同時觸發了 telecom network 的改朝換代,從 2G 到 3G,3G 再到 4G,2G(250Kbps)升級成 3G(3Mbps) 差12倍 ,3G 到 4G(100Mbps)差了 33倍

智慧型手機再觸發 telecom network 的改朝換代

硬體生產上亦是如此,從2000年這個時間點開始,硬碟容量成長了1000倍、CPU 製程電晶體大小數量總和也成長了1000倍、RAM 則是成長100倍左右 ; 致使當時的商用SQL DB所不擅長的超大資料離線處理,一般的資訊科技公司也開始有可能在便宜的機器上使用。

2006 這個重大的轉捩點,因為硬體生產的大量增長,促進了大數據的發展。大數據儲存及運算框架 HDFS + Hadoop +MapReduce 的出現,讓大數據運算成為可能,亦同時促進了AI 的發展,Machine Learning、NN 逐一得到實踐。

Google Tensor Processing 代代至少都有十倍的成長。

Tesla in-house SOC(System on a Chip)的發佈,功耗百倍下降,速度百倍提升。

硬體的蓬勃發展觸發大數據乃至AI的崛起

在科技最前沿的地方,

成長的速度依然是 Order of Magnitude。

我們所處的世界

2000年以後,台灣沒有生出世界級的資訊系統公司

在過去的失落十年,沒有跟上世界的腳步,現在也很難跟最前沿的技術與企業比較 ; 但我們仍然需要持續不斷的追逐,因為其他領域的10的次方倍變化,絕對會在我們不預期的情況下衝擊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產業、市場,而我們只能選擇急起直追,以及勇敢面對 。資訊科技的領域在大家的有生之年都不會進入所謂的穩定,並且未來只會持續地讓各種產業都不穩定,很少有產業能夠與「資訊」脫鉤。此外,我們的世代,更要注意那些超級巨獸,如Google、Amazon…等,這些頂尖企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掀起巨大波瀾,而必定波及到我們所處的專業領域。在此講者也為大家分享他所觀察到幾個目前影響力巨大的領域:Robotics、Energy、Manufacturing、Bionics。

在台灣軟體工程師的生存策略

對於在台灣的資訊科技工作者,Ian 給了以下建議

想要生存下來,至少選擇下面幾種行業工作:

  1. 特定市場下的龍頭企業
  2. 特許行業
  3. 企業商業流程受政府法規變動影響巨大的行業

若是想走得更遠,做得更大更有出息,儘量做全世界的生意:

  1. 加入外商:用外國人的眼光,看怎麼做本地生意,拓展自己的眼界跟思維。
  2. 加入某個境外開發中心:用外國人的資源與組織技術,經營外國的市場,重點在學會外國人怎麼經營市場,怎麼去做選擇。
  3. 做海外市場的本土公司:從本土出發,做世界的生意。

屠龍刀論斤賣

現在技術的蓬勃發展,包括雲端技術的發展,隨便找個年輕工程師,訓練個兩年,在任意雲端上隨便開發個系統,都超過現在許多台灣公司的需求。手上的高端技術在台灣的需求上只需要低端技術就可以解決時,那你該怎麼辦?如果你還年輕,可以想想看。

不要讓自己在同個地點停留太久,無論是技術還是職稱,這 20 年來,不管是硬技術還是軟實力都在不斷更迭,每三年要更新開發堆疊、五年內一定得換。

如果你是企業…

這個時代的企業建立在三個流動上

  1. 現金流
  2. 人流
  3. 知識流

現金跟空氣一樣,沒有現金也養不起人才,而人才支撐公司的專業知識跟實力,才會產生知識流。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厲害的開發流程、管理心法,這些都是別人的組織在他們的知識流底下產生出來的結果,而他們之所以可以運作他們的知識流,是因為他們有很棒的人流。

而企業自身需要檢視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會採用 因事設人 ,然而如果沒有檢視公司自身的專業知識領域、沒有找到必須要有的領導人才、沒有讓公司自身的組織結構能適應這些人才的加入、沒有能判斷這些人才是否帶領我們在這塊領域適應未來,我們可能連那個『事』都不知道,你只能因『痛』設人,問題是連該找誰治這個『痛』也無法得知。

最後,21世紀就是個不斷變化動盪的世代,如果能夠一直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與追尋、欣賞新技術的心態,或許會過得更加愉快, 因為這注定就是一個快速更新,充滿創造的時代。而飛速前進的背後,訂定這一切的是我們之外的人。

 筆記:[Natasha Pan](https://www.facebook.com/natashapan51/)👉 歡迎加入台灣資料科學社群,有豐富的新知分享以及最新活動資訊喔!  
資料科學協會

資料科學協會

社群分享筆記 更新紀錄

Copyright 2020-2024 資料科學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 資料科學協會 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