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領航計畫已開放報名,請點擊後查看報名資訊
前往 Medium 閱讀好讀版

從資料科學看消費者行為-行銷轉資訊科學的心路歷程

講者簡介

版聚回顧及重點摘要

一切從好奇開始

大家好!我是Olivia,很開心能透過這次網聚,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淺見。在受邀出席這次分享時,有點擔心沒辦法像其他大神講者分享一些很厲害的想法。因為我求學過程一路走走停停,沒有特別專精於任何一門科目,也沒有對特定運動或特定事情有喜好,對很多事情都有點三分鐘熱度。

唯一覺得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我很熱衷於嘗試新的事物,也對很多事情保有十萬個為什麼,想知道很多事情背後決策的原因。這句話大概可以一言以蔽之:

”I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 — Albert Einstein

從這句話延伸,想跟大家分享三個淺見:

  1. 如何運用:經常思考如何運用所學,來幫助決策
  2. 如何解釋:希望能以更科學、更架構化的方式解釋決策背後的故事,並從故事中學習許多行銷者、策略者的整合智慧。
  3. 如何整合:如何整合所學,藉由資訊科學將這些智慧以結構化的方式轉移到不同領域。

而這三個特點也幫助我從一個小小的行銷企劃員,到目前在 Nike 帶領了 6 個人的團隊,以我們對產品與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影響所有 Nike 網站與商店裡產品規劃的決策。

Photo by Paul Steuber on Unsplash

從不知其所為,到熟悉消費者行為洞察

在我 09 年於中興行銷畢業的時候,全世界處於金融危機與蕭條,那一年非常難找工作,所以大多數同學選擇繼續讀研究所。我的同學有些轉去讀 MBA ,有些轉去金融產業,但因為我還不知道研究所想念什麼,於是就先進入我相對於較熟悉的網路行銷產業。

在 09 年到 13 年之間,我專精於網路行銷、 SEO、內容行銷、Google Adword,從那時候開始,我便熟悉了各個行銷渠道,根據客戶的需求協助擬定行銷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都還是以「過去行銷成果」做為參考來提案,並不是很了解背後所有的故事。

Photo by Stephen Phillips - Hostreviews.co.uk on Unsplash

在 2010–2012 年台灣大數據更盛行的時期,很多前輩開始分享如何運用大數據去了解行銷決策背後的原因。在了解並收集相關資訊的過程中,我更是與此塊深深的著迷。因緣巧合之中

發現 Northwestern 的 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研究所的課程包含 consumer insight, customer database management, marketing testing,能夠結合我對行銷跟數據的熱情,幫助我更了解 customer insight。

因此,在主管跟家人的支持下,我決定前往美國就讀 IMC 學程,而畢業後我也順利進入 Discover,一家網路銀行工作。雖然當初不太喜歡金融,但我的組主要是做網路行銷和消費者(卡員)行為分析,可以讓我同時接觸行銷與消費者行為,是一個 perfect match。

在 Discover,我專注於 customer segmentation, A/B testing, e-mail marketing,我們組特別著重分析那些欠債的人:

為什麼這些人會欠債?這些人的年齡如何?在欠債的情況下,依照他們不同的需求,我們可以提供什麼 financial package 給他們?

在進入 Nike 後,我主要負責 consumer insight analytics,持續應用在 Discover 專精的 customer segmentation,並搭配更多購物車分析跟自然語言的處理。

Photo by Erik Mclean on Unsplash

從行銷到資訊科學

在剛開始踏入行銷領域時,面對客戶我們只想著兩件事:客戶需求與預算。在沒有大數據的情況下,我們只是依照客戶的需求,搭配過去的經驗,提供不同的預算能做的不同方案與預估的成效。

這樣的決策過程,是很經驗導向的,得到的結果也往往會有很多插曲。所謂的插曲就是有時候成效好,有時候成效不好,不同的客群會有很大的成效差距,但我們往往無法解釋為什麼。

在我接受過大數據的洗禮與研究所所學的分析工具,我發現收集與分析消費者的行為數據,才能更有架構的去了解消費者行為並優化行銷成果。

在執行行銷策略的過程,有兩個時間點可以運用資料科學去了解消費者行為

  1. 對決策做預估:可以從歷史資料找出過去消費者行為,依照不同客戶的預算與需求去找出相似客群,並依照對消費者行為的理解,提供行銷決策的建議並預估成效。
  2. 執行決策後對成果的評估:在決策執行後,我們可以回顧成效,去看預測與執行間的落差,從研究落差的原因:「為什麼消費者的行為與我們預估不同?」再去優化我們的決策。

在 Discover 時,我們主要進行網路行為分析,舉例來說:我們認為某些族群對特定產品有比較高的點擊率,我們就會依照這個假設進行測試,再依照測試收集到的數據,分析成果並持續優化執行成效。

而在 Nike 時,我們主要負責產品評估,因此會試著從數據了解消費者行為,了解消費者購買行為想達成的結果,進而知道如何提供消費者所需的產品與服務,以下會以消費者行為框架進行分享。

Photo by Kristian Egelund on Unsplash

消費者五大行為研究,優化 Nike 各部門決策

消費者購買行為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需求與慾望,藉由尋找、選擇、購買、購買後的評價與售後服務,我們可以從這五大行為中收集數據做分析:

當我們從過程中收集到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消費者為什麼要做這些行為,整理成 customer insight 優化 Nike 各部門的決策

  • 品牌/行銷 Brand/Marketing:專注在 awareness,分析消費者 emotional 層面的反應,知道哪些素材會吸引消費者。
  • 會員 Membership:專注在 customer life-time value,知道如何 retain customer。
  • 購買經驗 Experience:專注在了解消費者在看到產品到購買的過程中,哪些環節不夠順暢需要優化,舉例:如果消費者要花 5 分鐘去找到產品,通常消費者就會不耐煩而流失。我們就要研究哪些環節需要優化,可能是產品標籤的影響,是不是要放大顯示?可能是產品照片與資訊需要改變呈現方式…等。
  • 產品資訊 Purchase:專注在了解消費者在不同時間點購買產品的行為,或是哪些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比較有功能性的訴求,因為哪些產品資訊而讓消費者決定購買產品。
  • 客戶回饋 Voice of Customer:專注在了解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反推消費者為何要買某個產品,給出負面反饋的消費者是否有哪些需求尚未被滿足。

我所帶領的團隊主要是負責跟眾多 merchant 去討論每個季節要有什麼產品需要放在網站上或店內。我們會分析消費者喜好和每個季節銷售的好壞,知道哪些產品、什麼顏色或造型符合消費者需求,merchant 就可以決定哪些產品該上架或該下架。此外,merchant 也會根據供應鏈的狀況,根據市場研究,計劃哪些產品可能比較吸引不同買者購買。

Photo by Ev on Unsplash

我們也會協助分析不同的客群,與消費者反饋。像是喜歡跑步的消費者,可能會在意鞋底與鞋寬是否舒適;或是,跑友可能對跑鞋夠不夠透氣排汗…等材質上的回饋。我們在將這些資訊提供給產品開發團隊,幫助他們決定產品開發方向,做到對消費者最友善的產品改善與開發。

我再挑選幾個面向與大家分享,第一個:

誰是購買者?

從資料科學在看消費者行為,第一步我們需要了解:消費者是誰?常用的購物平台是什麼?對什麼產品有興趣?我們才能提供不同客群客製化的產品推送跟開發。

但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不太知道購物者是誰,只能依照人口基本資料(etc. 性別、年齡)、購物平台喜好(網站、APP)、地區、行為(購買頻率、新舊客)分群。

我們會把上述這些特性做成標籤,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將消費者分群,再了解目標客群樣貌、了解客群遇到的問題、希望我們的產品能怎麼解決問題。

我們也會利用消費者行為研究,幫助產品初期的發展以及定位,可以讓行銷策略更加的精準投放。

除了研究消費者行為,我們還需要設身處地去研究消費者常用的社群平台,去了解有什麼新的潮流?哪些明星有新的打扮?這些也是形成消費者購買動機的一部分,有這些資料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客群提供不同客製化內容。

在 Nike 我們很常進行客群描述(user persona),舉例來說,今年夏天我們需要瞭解某某球鞋的客群,這是一群 25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活躍於 Nike app 上,平均每季會購買一雙潮流球鞋,而此球鞋也很常幫助 Nike 吸引新的消費者。

Photo by Mathieu Chassara on Unsplash

當我們要針對這些族群提供資訊時,我們就會到資料庫找尋哪些素材會引起 25 歲年輕男性的興趣,舉例來說:我們發現 25 歲的消費族群對於某特別造型(例如:高筒或低筒…等)球鞋關鍵字會有比較高的互動率,我們就可以將這個資訊提供給文案團隊,製作出不同文案吸引這群目標消費者。

如何購買?

在了解消費者購買行為上,我們常常以 A/B testing 的方法做出不同的網站設計,去看哪種設計比較能吸引消費者注意,比較能讓消費者採取行動,打造出消費者理想的購物環境。

我們最近有個例子是,當你到網站上看到喜歡的球鞋,但有些已經沒有尺寸或是已經沒庫存了,這時候我們在思考如何留下這個有購買意圖的消費者,或是如何讓潛在購買消費者能夠再回來完成購買。

而 A/B testing 其實不只包含網站優化,我們也會從客群方面進行思考,像是年輕消費者,比較喜歡看到有趣的產品,或是有動畫在產品頁;年長的消費者會比較在意產品的細節、產品的特色分析,因而我們會依照不同的客群做出不同的頁面優化。

Photo by NEW DATA SERVICES on Unsplash

何時購買?

關於消費者何時購買,其實不同企業得到的結論會不太相同。

了解消費者何時購買?為什麼原因最後完成購買?我們就可以設計正確的促銷與新品推出的頻率與時機。

藉由了解消費者會在哪些季節購買哪些產品,我們可以進行每季產品線的規劃;透過購物車分析,了解消費者會同時購買什麼產品,哪些產品是比較能夠帶給消費者搭配靈感,我們就可以進行交叉行銷。

舉例:我們想促銷上衣的話,可以思考是否將上衣放鞋子與褲子的產品頁面,吸引消費者在購買褲子時,順便帶走上衣。

有些產品特性太相近,對消費者來說是互補品,這時候我們就必須把這些產品放分開一些,避免造成消費者選擇障礙,無法做出購物決策。

Photo by Lennart Uecker on Unsplash

售後服務

售後服務與產品的評價更是消費者行為分析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我們能夠認真聆聽消費者的訴求與了解市場趨勢,我們就比較能夠投其所,開發出引領潮流的產品。

在分析產品售後服務與產品評價的過程中,常常可以看到消費者的抱怨,從這些抱怨中,可以挖掘出「消費者當初購買是想要解決什麼痛點?」。

舉例來說:消費者買了一個鞋子是希望讓我跑得更遠,為了跑得更遠,消費者就會比較在鞋子緩衝的設計,是不是夠柔軟?是不是能讓我跑得更久而不會疼痛。

當消費者有這樣的問題需要解決時,在搜尋產品時就會專注在某些特點,如果購買後發現這個產品與他的預期有落差時,就會到網站上抱怨。

我們是用自然語言處理去觀看這些產品評價,我們會用一些分群的方式去了解消費者的痛點像是:外觀、特點、材質…等,然後將這些消費者反饋送到產品開發團隊,讓產品開發者能持續改善我們的產品。

Photo by Andrew M on Unsplash

Nike 在零售產業中領導著市場的趨勢,因此我們也用大數據分析去做很多市場趨勢的調查,我們也會去看一些敵對公司或是 fashion show,挑選出一些合適的項目執行在產品的開發上。

但其實很多產品與社群趨勢,很容易曇花一現,由於 Nike 在產品開發流程上需要花大約快兩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必須要分析這些趨勢是否值得投資。

我們必須要結合市場趨勢與消費者行為的分析,去發想哪些產品能符合潮流又投消費者所好,最終打造出消費者心中最佳的產品。

講者QA

Q1: 請教您所帶的團隊(customer insight/analysis) 的KPI 是如何定義, Nike 如何評估貴團隊的績效 or 直接/間接對公司獲益的performance 貢獻?

A1: 其實我們的團隊叫做 product merchant & member analyst,簡單來說是如何以消費者行為去打造產品,因此我們其實不太像業務單位的KPI是要銷售多少產品,我們的團隊比較像是智囊團,去協助 merchant 去看哪些產品賣的好?哪些產品賣的不好?

協助 merchant 有一個比較結構化的方法去了解這個銷售結果背後的成因。

如果真的要講數據的話,我們每季會 review上一季提出的策略成果如何?根據我們的成果去找到一些痛點,可能某些球鞋並沒有賣的不如預期,merchant 就會來聯繫我們:問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了解為什麼?

Photo by Jason Goodman on Unsplash

Q2: 請教你們資料分析團隊中, 行銷分析人員與資料科學家的分工合作模式? 您在雙方溝通中常碰到什麼衝突? 您是如何化解?

A2: 我們團隊主要要面對大概 300 個 merchant,而 merchant 就是要決定每個季節,什麼產品要上架或下架,因此我們需要聽 merchant 的問題作出快速的分析。

在過程中我們可能發些有些問題需要建模,或是需要比較大型的數據分析與 scalable dashboard 才能回答他們的問題,這時候我們就會去找 data scientist 溝通,請他們協助。

我們團隊是第一線面對 merchant ,會挑選一些題目交給 data scientist 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常常會遇到的衝突是,data scientist 會有自己的 roadmap,但他們也有痛點是:他們不知道 business 要幹嘛?

所以我們就是擔任溝通的橋樑,去溝通 data scientist 建出的模型要怎麼能適用於商業場景,解答商業上的問題。

我們的做法是建立一個合作的模式,讓 data scientist 可以更靠近商業面,讓 data scientist 理解商業上的問題,然後讓他們做的事情可以解決商業上的問題,讓合作的過程更 smooth。

Photo by krakenimages on Unsplash

Q3: 過往的消費者習慣,不一定能代表未來的消費者習慣,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比如促銷、產品曝光、產品評論,請問你們是如何做歸因,提高數據分析預測的準確率?

A3: 在行銷上的確很多過往情形,不能適用於未來,像是 2019 年的消費者的行為,絕對不能代表 2020 年,因為 covid 真的改變整體消費者行為,所以我們的確要對歷史數據做一些調整。

但在一些基本情況下,我們會知道 promotion 還是可以吸引到一些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所以如何根據對消費者本質行為的理解,進行決策就是一門藝術。

舉個例子:在 2020 年 covid 剛開始,其實我們已經規劃好下一年要做什麼,但當時我們依照大環境的變化,了解消費者會馬上被關在家裡,無法到店面消費,那我們就知道要將資源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Photo by Maxime on Unsplash

而過去我們對消費者在線上的購買行為已有基本的了解,知道線上消費者會在意的是售後服務與折扣,因而我們的決策就要能滿足消費者的這些行為特性。

如果你要做歸因,我要很老實跟你說,在 Nike 我們無法 100% 準確預測未來,我們只能每次挑一兩個因素去優化,然後持續從結果去學習、優化下一次的成效。

Q4: 想請問以Nike來說,在消費者整個網路購買流程中,哪些斷點或是行為是會被重點觀察的?

在消費者網路購買流程中,我們會去看兩個重要的 key indicator

  1. Add to cart rate:當我們發現這個指標下降時,我們會去看商品在網站上的呈現是不是出問題;如果想提升這個指標時,我們會去看網站上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
  2. Conversion rate:影響這個指標的因素又更多了,舉例來說在產品牆上我們會顯示 10 個產品,在消費者搜尋跑鞋的時候,該挑選哪 10 個呈現出來?呈現的商品圖片、商品資訊、商品特色、商品排列組合是否能幫助消費者快速找到想購買的的鞋子,讓轉換率提升。

Photo by George Pagan III on Unsplash

筆記手:Lavina Lu
校稿:Tzu-Yi Yen

👉 歡迎加入台灣資料科學社群,有豐富的新知分享以及最新活動資訊喔!

資料科學協會

資料科學協會

社群分享筆記 更新紀錄

Copyright 2020-2024 資料科學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 資料科學協會 維護